本期科普医生

眼科学博士
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
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
黑龙江省防盲学组副组长
专注擅长
曾先后前往北京武警医院、北京同仁医院分别进修眼眶疾病、玻璃体视网膜疾病,从事眼科临床、教学、科研工作十余年。在眼科临床经验上,熟悉掌握眼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,尤其擅长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。对各类黄斑部疾病、眼眶深部肿瘤切除术(开眶)、眶壁骨折整复术等难度较大的眼科手术均有深入的研究。另外,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+人工晶体植入、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人类的眼睛是一个“高级的照相机”
眼底就是它的底片并且不可替换
一旦损伤,就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
像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等疾病
在影响心血管与代谢的同时
对眼底的血管也造成伤害
容易引起眼底病变
临床上常说的眼底是指从晶状体往后的眼球内部结构,包括视网膜、眼底血管、视神经乳头、视神经纤维、视网膜上的黄斑部以及视网膜后的脉络膜等。
眼底遍布着丰富的血管与神经,涉及到的部位偏多,所以与其相关的病种也比较多和复杂,而且眼底病大多对视功能的损伤较为严重。
其中视网膜上的黄斑区是许多眼底病的高发部位,它是眼睛视觉比较敏锐的地方,负责收集大量的视觉信息,如果它出现出血、增殖、渗出等病理性变化,就可能造成视力明显下降。

😰眼前飞影
眼前有小黑影飘动,黑影的数量和形态可能不同。如果黑影突然增多或伴有闪光感,可能是视网膜出现问题的信号。
😰视力障碍
①视力急剧下降: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,视力迅速变差,例如视网膜动脉栓塞,可在几分钟内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。
②缓慢视力下降:如视网膜色素变性,患者的视力会在较长时间内逐渐下降。
😰视物有遮挡感和视野缩小
部分视野变暗,就像有一块幕布遮住了部分视线;或者能看到的视野范围缩小。
😰视物变形
看到的物体发生扭曲、变形,不再是正常的形状。例如黄斑前膜患者,看东西会有扭曲感。

A.孔源性视网膜脱离
眼底病中有一种常见又十分复杂的疾病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”,随着病情的发展,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逐渐扩大,一旦波及黄斑区,视力下降严重,甚至会完全失明、眼球萎缩。
B.黄斑病变
黄斑是眼底的中心部位一块很小的区域,在整个眼部构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常把黄斑比作“眼底的心脏”。一旦黄斑生病了,视力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,比如色觉异常、中央区视物模糊、视物变形、视物扭曲、颜色发暗等,比较容易察觉。黄斑病变只要达到中心视力下降的地步,再想逆转几乎不可能,因此有人把严重的黄斑病变称之为“眼癌”。超过50岁一旦出现视力下降,需要警惕老年性黄斑变性,这是我国眼病致盲原因的第三位,但是可别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黄斑病变,黄斑病变是老少通杀的。
C.糖尿病视网膜病变
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,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,进而引发眼底出血、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。
D.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
视网膜动脉阻塞,又称“眼中风”,眼睛也是会中风的,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也跟脑中风一样——高血压、高血脂、心脑血管疾病!
“眼中风”是突发且无痛的。如果遇到视物模糊,甚至单眼视力突然丧失,像突然关灯一样。须尽快找眼科专业医师检查。90分钟是抢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人的黄金时间。超过90分钟,视网膜神经组织常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。

姜伟医生提醒:以下几类人群尤其应该注意定期检查眼底,有问题时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
随着年龄增长,眼睛老化过程中可伴发玻璃体后脱离、黄斑裂孔、视网膜静脉阻塞、老年黄斑变性等眼底病。定期检查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早期干预、避免失明。
糖尿病患者要定期去眼底病科做检查,如果一旦发现眼底有病变了,应及早通过激光或药物等手段进行干预。
随着近视患者逐年增加,近视对视网膜的危害不可忽视,尤其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。高度近视引起眼轴增长,从而产生一系列眼底改变,如视网膜脱离、黄斑劈裂、黄斑裂孔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、脉络膜新生血管等,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危害,甚至存在致盲的风险。
对于高度近视患者,需要避免剧烈运动,并定期散瞳眼底检查,查找是否有周边视网膜变性、裂孔等隐患。
高血压患者有可能会发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,其发生和患者的年龄、血压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。
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。所有高血压患者,建议每年都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,及时发现眼底病变,尽早治疗。
眼底病是导致视力不可逆损害的主要病因,不仅种类繁多,而且对视力损害较大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