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家长带孩子去眼科医院检查时,总会听到医生或者视光师提到“眼轴”这个概念。那么眼轴到底是什么 ?眼轴和近视又什么关系?为什么除了关注孩子的度数之外,还应该关注孩子的眼轴?
眼轴是指从眼睛的前部(角膜的前表面)到后部(视网膜的内表面)的直线距离,通俗的说,就是指眼球从前到后的长度。这个距离在眼球的生理结构中非常重要,因为它影响光线聚焦于视网膜的能力,从而影响视力。
在正常情况下,当眼睛完全放松时,从外界来的平行光线通过眼球的屈光系统(包括角膜和晶状体)聚焦在视网膜上,形成清晰的图像。然而,在近视的情况下,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,导致看远处的物体时模糊不清。这主要是因为眼轴过长或者眼球的屈光力过强,使得光线聚焦点前移。
对于大多数近视患者而言,眼轴的延长是主要原因之一。当眼轴的长度超出正常范围(一般成年人约为24毫米),光线聚焦点就会落在视网膜前方,引起近视。眼轴每增加大约1毫米,近视度数通常会增加约200至300度。
每个人天生都是远视,随着年龄的增长,眼轴增长,才会出现近视。刚出生的婴儿眼轴较短,约为16mm,成人正常情况下眼轴一般在23-24mm左右,近视患者的眼轴通常会高于这个数值。

▲ 成长过程中眼轴发育均值数据
通常来说,孩子生长发育最快的6-12岁阶段,眼轴平均增长1mm,近视大约会增加175度。随着眼轴慢慢生长,聚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时,就是正视眼,看东西是清晰的;当眼轴继续生长,聚焦点落在视网膜前面时,就形成近视了。
婴幼儿的眼轴短,光线进入眼睛后会聚集在视网膜后面,所以婴幼儿都是远视眼,我们也称之为远视储备,随着生长,眼轴慢慢变长,远视度数减低变为正视,这是眼睛发育的必经过程。
并不是。眼轴长度超过正常值通常是近视的一个标志,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眼轴较长的人一定会表现出临床意义上的近视。眼轴长度和近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,涉及多个因素。
正常成年人的眼轴长度大约在23.5到24.5毫米之间,但这个范围并不是绝对的,存在个体差异。如果眼轴长度显著超过这一范围,比如达到25毫米以上,那么这很可能与近视有关。这是因为,随着眼轴的增长,眼球的前部和后部之间的距离增加,导致进入眼球的光线在视网膜之前聚焦,而非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,这就产生了近视的现象。
然而,是否出现近视症状不仅取决于眼轴长度,还受其他因素影响,包括角膜曲率、晶状体的屈光力、个体的遗传背景以及环境因素(如过度的近距离工作)。有时候,即使眼轴略长,但如果角膜曲率或晶状体的屈光力较低,也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近视。
此外,儿童和青少年的眼轴长度通常比成人短,且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延长,直到大约20岁左右稳定下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眼轴增长速度过快,就容易引发近视。
因此,虽然眼轴长度是判断是否存在近视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,但最终的视力状况需要结合综合的眼科检查来确定。眼科医生会利用验光、眼底检查和生物测量技术等多种方法来评估一个人的视力健康状况。
通常眼轴的增长就好比身高长高了不会再变矮,目前的儿童青少年近视大多数是由于眼轴变长造成的轴性近视,只有小部分是由于屈光间质的曲率异常造成的。且当眼轴长度超过27mm,发生病理性近视的风险大大增加。
因此,如果孩子已经确诊了近视,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条件下是不可逆的,但我们能做的是通过科学、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延缓近视发展。
如若确定了孩子近视是眼轴增长导致的,而且眼轴增长过快,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发展成高度近视,危害孩子视力健康,这时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眼轴增长。
① 定期检查、建立屈光档案
建议家长每隔6-12个月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视力检查,进行散瞳验光和测量眼轴长度,建立儿童屈光档案规律观察孩子的眼睛情况,尽可能地控制近视进展。
②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
不良的用眼习惯可导致眼轴的增长速度加快;进行户外运动:每天需要进行足够的阳光下的户外活动,建议青年人户外活动时间≥2小时,小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>2小时,最好达到3小时,对于防控眼轴的增长非常有利;适当休息:近距离用眼的时间需间断,比如成年人连续工作1小时后,需休息10分钟,可到窗户前看远处。
③ 选择适合的近视防控产品
选择合适的产品来矫正视力和防控,对于延缓近视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!目前公认的有效方法包括:离焦镜片、角膜塑形镜、低浓度阿托品等。





